
六、全面留学论
各行各业,所有人才,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的话,都必须留学——向世界先进水平学习。金融通信,这些直接来自西方的技术与服务固然需要不断直接从西方引进和学习来保持它们的发展势头,但从事“国粹”的人需要留学吗?烤鸭是国粹,肯定不需要留学。但全聚德品牌的管理与发展,连锁与扩张,则一定需要西方式样的管理思维。炮制同仁堂的乌鸡白凤丸不需要留学,但同仁堂商标与专利的国际注册与保护,也一定需要留学人才。
七、留学优化人才论
留学是人才外流吗?这是整个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罩在留学运动之上的一个似是而非的谬论。留学不是人才外流,留学是人才优化的伟大事业。留学运动,是中国人把自己提升到与国际竞争的平等水平甚至更高水平的人才造山运动。留学,是国内高等教育的补充与延伸;留学,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留学,更是不需要中国政府投资的国际教育资源大开掘。
八、人才三ION论
现代人才,无论是否有留学经验,必须具备三个ION的素质,才能在现代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面前取胜。这三个ION是:Vision、Passion和Mission。
歌德说过,在人生的舞台上,你要么做铁锤,要么做铁砧。我想说:你要么做Loser,要么拥有三个ION:
1,第一个ION,是Vision。有Vision的人,是那些排除干扰,看到、找到并抓住自己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的人;
2,第二个ION,是Passion。有Passion的人,是那些为自己从事的工作或看到的机会而疯狂投入、拼命奋斗的人;
3,第三个ION,是Mission。有Mission的人,是那些为自己从事的事业付出一生代价,拒绝一切其他诱惑、虽九死而未悔的人。西方有的企业,大都有Mission statement,使命宣言。中国优秀人才,也应该给自己一个Mission objective——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个人根据自身价值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追求,是新世纪的理想主义。
九、中国机会论
中国社会充满了机会,中国机会,很象世界上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所经历过的那样,正在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一代留学生的回归。海外留学生大大规模回归,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现象。从九十年代以来,最早抓住这个中国机会的,是以陈章良、陈佐湟为代表的九十年代早期归国留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既是事业高人,也是政治红人,而且还保持着在世界上行走的高度自由;稍迟抓住这个机会的,就成为了九十年代中期回国的徐小平、王强、张朝阳,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业,在各自的行业里做出了对中国社会独特的贡献,而这个社会也给予了他们个人充分的利益与荣誉;两个世纪交接的时刻回国的人们,比如从耶鲁回来的钱永强、从哈佛回来的张为(对话主持人),他们来到一个已经初具规模的事业平台上,在这里一泻千里地施展着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东西,迅速获得了全国性的成功。这种成功,在美国或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未来数年内,中国机会将展示越来越强大的魅力,吸引着海外学子的回归。政府、企业、创业机会,无不向世界各地的海外学子日夜发出最强大的召唤。中国机会是对所有人开放的,但对留学生情有独钟——因为留学生拥有了在把握中国机会的最重要因素:横跨东西方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抓住中国机会的留学生,必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里最成功、无论以什么价值评价标准,都是世界最高水平的成功者。
十、留学终极价值论
留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在中国社会中成为具备领袖能力的人。换言之,就是用自己留学获得的知识和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在这里,中国社会是关键词。而通向领袖境界的进程,其实从你一开始从事的事业起点就开始了。通向领袖境界的过程,是一个夸父追日的过程,没有人能够真正实现这个目标。但在追逐这个目标的生命历程中,人——我这里特指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必将实现他的终极价值。
十一、留学幸福论
留学生的终极幸福在中国。这里可以根据留学三昧理论,来分析留学生的人生三阶段价值如何实现。
1,留学获得就业能力之后,你的人生,处在“就业阶段”。你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寻找你的口粮,填充你的钱袋,营养你的躯壳。在这个阶段,无论是你自己还是你的家庭还是祖国,对于你是否回归的压力并不沉重。事实上,会有很多人规劝你不要回国,而是在国外多看看,充实自己。当然,你也开始为回国还是留在国外这样的问题而烦恼。此时此刻,你的人生境界可以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来概括。
2,当就业竞争不再是问题,你已经拥有了稳固的职业和经济基础,你会开始考虑自己如何能够挣到更多的钱,获得更大的尊敬,实现更大的价值。这个时候的你,是已经拥有或开始拥有领导能力的人。这个时候,回国就成为一个时刻提醒你思考的目标,一个参照体系,一个对比坐标。在这个境界里的人,如果选择回国,就有可能获得人生的最高价值;如果选择不回国,他们就会陷入生命的相持阶段——与爱情的相持,与家庭的相持,与事业的相持,与金钱的相持,慢慢地,人生就在相持中归于平淡,趋于流逝,逝者如斯,日复一日。舒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环境,本质是稳定与平淡。稳定与平淡,和机会与挑战是一对矛盾的天敌。这个时期的人生境界,可以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来概括。
3,那些已经选择回国的留学生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回国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好象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过不惯。很多人把这个不习惯看成是“反向文化冲突”,其实,这是留学经历使得他们对中国社会现象和问题拥有了透视能力的表现。当你对过去曾经司空见惯的东西具有了批判意识和改变意识时,你就已经具备了领袖能力。因为,通过留学,改变我们生存处境的动力、压力和冲动,已经成为你的第二天性。这是留学生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做贡献的最佳境界。留学生回归,正在成为中国社会人才流向的一个重要现象。许多依然在观望的人,理由主要集中在环境和子女教育问题上,等到这两个借口在未来数年内不再具有说服力的时候,不回国的理由就会只剩下一个:你已经失去了回国的能力。对于选择回国发展事业的留学生朋友来说,他们的人生境界,可以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以过万重山”来一言蔽之。猿声,也许是国内的种种现实困难;轻舟,则是留学生在中国社会施展才华的必然写照。